商业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风险
导读:
商业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风险,自1995年《商业银行法》确立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以实行担保为原则制度以来,抵押贷款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迅速提高。然而,商业银行对贷款抵押这个防范风险手段本身存在的风险却缺乏正确认识,普遍存在忽视贷款抵押担保风险的现象。那么,主债权超过时效,抵押人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大律网债的担保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商业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风险,自1995年《商业银行法》确立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以实行担保为原则制度以来,抵押贷款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迅速提高。然而,商业银行对贷款抵押这个防范风险手段本身存在的风险却缺乏正确认识,普遍存在忽视贷款抵押担保风险的现象。那么,主债权超过时效,抵押人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大律网债的担保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商业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风险
自1995年《商业银行法》确立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以实行担保为原则制度以来,抵押贷款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迅速提高。然而,商业银行对贷款抵押这个防范风险手段本身存在的风险却缺乏正确认识,普遍存在忽视贷款抵押担保风险的现象。
为此,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从事金融法律的专家为业界勾勒出构成商业银行贷款抵押风险的基本架构,以便于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操作。
——贷款抵押“优先权相对不优先”的风险。抵押权是基于商业银行和借款人(或为借款人提供抵押担保的第三人)的合同约定而产生的担保物权,它在行使顺序上位于基于法律直接规定而产生的法定优先权之后。一旦法定优先权与抵押优先权在贷款案例中相遇,抵押优先权就相对不优先了,从而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债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完全丧失担保物权的保障,即贷款债权被悬空。
——贷款抵押审查不力的风险。《商业银行法》第36条规定商业银行有对抵押物的权属、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的法律义务,以确保抵押对贷款的保障功能能切实有效和充分地发挥。实践中银行贷款抵押审查业务操作问题众多,风险巨大。较突出的问题和风险主要有:一是权属错位悬空贷款债权;二是抵押物价值高估直接造成贷款风险;三是抵押权行使的可行性反比例地对贷款风险状况形成重大影响。
——签约与抵押登记的风险。实践中,签约与抵押登记方面存在的突出风险主要有:一是贷款合同或抵押合同无效的风险;二是应登记而未登记或可不登记而未登记的风险;三是重复登记的风险;四是贷款借新还旧或贷款债权转让业务中的风险;五是房地产抵押中的“两证”风险。
——贷后抵押管理中的风险。因抵押权是抵押标的物不转移占有的担保物权,有效设置抵押并发放贷款后,抵押物仍在抵押人的占有之下,抵押物实物存续形态、价值形态和抵押权权利维护等因素对抵押权的实际有效性和法律有效性影响甚大,抵押物管理因而面临大量风险。贷后抵押管理实务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抵押人因信用与法制观念淡薄而随意处置抵押物的风险;抵押物灭失的风险;抵押时效丧失的风险;抵押被非法裁定为无效的风险;企业改制中“债权随资产走”原则和“除权期”规则适用的风险。
——抵押权行使的风险。《担保法》第53条规定的抵押权行使的协议方式(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物折价受偿或以拍卖、变卖该抵押物所得价款受偿)和诉讼方式(协议不成时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实际操作中都可能遇到下述难题:一是设定抵押权时行使抵押权的可行性差导致抵押权难行使的风险;二是因情况变化致抵押权行使可行性变小或消失的风险;三是在抵押权行使致抵押物转化为“抵贷资产”过程中抵押物接收、管理和处置的风险。
有鉴于此,有关金融法律专业人士指出,应重新审视贷款安全观念与策略,将贷款安全重心置于第一还款来源上。金融机构应消除贷款抵押担保无风险的观念和意识,改变追求抵押担保率而忽视风险管理的思想倾向,回归到正确的贷款安全观念上来。
其次,树立政策法律风险意识,建立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持续学习与应对研究制度,全面实行依法经营战略。
第三,在建立贷款抵押担保全方位动态管理机制上,要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岗位责任制,增强对贷款抵押担保全程及其各环节管理风险的控制能力。
最后,要形成贷款抵押风险的补救控制措施机制。在贷款抵押风险实际产生且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应及时采取将风险降到最低、损失降到最小的补救控制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金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