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怎样对待交通肇事后指使逃逸
导读:
不难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第5条第2款中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4据此刑法理论界对此解释所确立的指使逃逸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的规定存有支持与反对的意见一、支持者认为解释第5条第1款己表明肇事人对因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这一结果的心态是故意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第三将交通肇事后的指使逃逸行为规定为交通肇事罪违反了共同犯罪的规定。那么法律怎样对待交通肇事后指使逃逸。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不难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第5条第2款中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4据此刑法理论界对此解释所确立的指使逃逸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的规定存有支持与反对的意见一、支持者认为解释第5条第1款己表明肇事人对因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这一结果的心态是故意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第三将交通肇事后的指使逃逸行为规定为交通肇事罪违反了共同犯罪的规定。关于法律怎样对待交通肇事后指使逃逸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不难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在第5条第2款中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不难看出解释旨在将此种情形下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的行为犯罪化。该规定的出台可以说对我国传统上的“共同犯罪”学说予以了突破。
对于共同犯罪的理论学说有“犯罪共同说”或者是“行为共同说”之分源于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共同说即认定数人共同进行特定的一个犯罪就是共犯客观上必须满足各共同者的实行行为要符合特定的一个犯罪构成要件且各共同者主观上还必须有共同犯罪的意思。从而否定过失犯的共同正犯和故意犯与过失犯的共同正犯的概念。1“从主客观统一的刑法学理论来看过失犯罪不可能构成共犯的。因为在过失的情况下缺乏对共同犯罪的认识不能使数人的共同行为具有共犯所要求的那种内在一致性。”2而与犯罪共同说相对应的源于刑事近代学派的行为共同说则主张所谓共犯并不是数人共同实施一个犯罪而是由数人共同的行为来完成各自意图的犯罪。作为共同正犯的主观要件并不一定需要使故意共通化所以也要肯定过失犯的共同正犯以及故意犯和过失犯的共同正犯的概念。只要行为是共同进行的再按各行为者的故意、过失的程度来确认各自的犯罪。3我国目前犯罪理论的通说是构成要件说在共同犯罪的问题上采用的是“犯罪共同说”而否认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共同犯罪理论认为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间必须有意思联络即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4据此刑法理论界对此解释所确立的指使逃逸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的规定存有支持与反对的意见
一、支持者认为解释第5条第1款己表明肇事人对因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这一结果的心态是故意(一般是间接故意)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出于不同动机指使肇事人逃逸时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实际上也是持放任态度即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与肇事人在主观上有共同的故意(共同故意包括共同间接故意)。在客观上肇事人逃跑行为是在有关人员“指使”下产生的(“指使”至少对肇事人逃跑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因而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有共同的行为(有关人员指使肇事人逃跑和肇事人逃跑行为对死亡结果而言均为不作为的犯罪行为形式共同行为包括共同不作为)。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当然可以构成共同犯罪。5
二、反对者认为这一解释内容近乎荒唐。因为第一交通肇事后的指使逃逸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要构成交通肇事罪行为人首先必须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如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己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严重超载驾驶等但是指使肇事人逃逸违反的是道路运输事故处理办法与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内容完全不同。第二将交通肇事后的指使逃逸行为规定为交通肇事罪是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僧越。指使逃逸行为发生在交通肇事之后尽管发生致人死亡的严重结果但逃逸行为属于罪后行为如果刑法未有特别规定其本身不能视为犯罪只能作为量刑考虑的情节。既使有必要将这种情形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种那也是立法机关的职权范围而司法机关无此职权。第三将交通肇事后的指使逃逸行为规定为交通肇事罪违反了共同犯罪的规定。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根本不存在共同犯罪的可能。如果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可构成以故意为主观罪过的交通肇事罪肇事人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共同构成交通肇事罪似有一定道理但是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只能是过失“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引起这样的争论是必然的因为立法没有把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构成和交通肇事后的行为分开来加以规定且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和不救助而致人死亡的行为也未得到有效的区别立法的这中疏忽必然导致不同罪过的行为出现混同要想形式上只由一个典型的过失犯来包容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立法例上采取的集合犯罪的模式也是漏洞模式。解释无法修改立法所以客观上也无法解释完备。指使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其性质就是教唆犯只不过不是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而应是逃逸罪的共犯。理由因为实施教唆或帮助行为的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目的主观上都是故意即明知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应当实施救护但故意教唆或者帮助肇事者脱离现场客观上实施了教唆或帮助行为并且正是因为其教唆或帮助行为使肇事者逃逸而造成被害人因抢救失时死亡。其教唆、帮助行为与肇事者逃逸都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具有“共同罪过”的范围看是“逃逸”的“共同故意”而非“肇事”的共同过失从“共同行为”的范围看也是“逃逸”的“共同行为”而非“肇事”的共同行为。换句话说上述“共同犯罪”应当是“逃逸”行为的共同犯罪非“交通肇事”行为的共同犯罪。这样才不论在法理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是成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纷争和理论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