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案情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导读:
当日下午2时,俞某用手机向交警部门报案,经勘查,责任认定俞某负事故全部责任。本案中,俞某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且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俞某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破坏现场驾车逃离,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逃逸行为的构成要件,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俞某虽然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逃离现场,但不久后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服从法院裁判,自首成立;自首情节不能否定俞某在逃跑时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因此,在认定自首的同时,应当认定俞某具有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那么下面案情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当日下午2时,俞某用手机向交警部门报案,经勘查,责任认定俞某负事故全部责任。本案中,俞某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且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俞某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破坏现场驾车逃离,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逃逸行为的构成要件,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俞某虽然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逃离现场,但不久后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服从法院裁判,自首成立;自首情节不能否定俞某在逃跑时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因此,在认定自首的同时,应当认定俞某具有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关于下面案情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2003年3月17日上午10时许,俞某驾驶一辆农用车与相向行驶的李某驾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周某当场死亡、李某重伤的重大交通事故。案发后,俞某破坏现场,驾车逃离现场。当日下午2时,俞某用手机向交警部门报案,经勘查,责任认定俞某负事故全部责任。
在处理本案时,产生意见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只能认定俞某具有自首行为,不能认定其有逃逸行为。理由是:构成逃逸行为,一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规避法律追究责任的故意;二是客观上要有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俞某在发生事故后,有逃避追究责任的念头而逃离事故现场,但不久能主动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不能成立,故不应认定俞某具有逃逸行为。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中俞某的逃逸与自首行为应当一并认定。笔者同意此意见。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构成逃逸行为应具备:
第一,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
第二,行为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第三,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本案中,俞某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且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俞某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破坏现场驾车逃离,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逃逸行为的构成要件,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俞某虽然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逃离现场,但不久后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服从法院裁判,自首成立;自首情节不能否定俞某在逃跑时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因此,在认定自首的同时,应当认定俞某具有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