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个人信息罪量刑标准
导读:
非法披露个人信息会受什么惩罚
贩卖个人信息罪量刑标准
我国《刑法》条文第二百五十三条之: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经同意买卖个人信息也属违法犯罪
随着电商的发展,网上非法买卖身份证、银行卡等身份信息的黑色利益链日渐形成,已经大量涌现出“叫卖”电商账号(网络店铺)的QQ“卡商群”和交易网站,严重侵犯了实名开店、账号实名制等网络空间的安全性规定。
“叫卖者”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中居于上游,他们寻找愿意出售个人信息的公民(下称“出售人”)注册网络店铺账号,再将一整套个人信息(账号注册人的身份证、银行卡等)打包为“产品”,通过“卡商交流群”、交易网站等明码标价转卖给他人,进而被用于售假、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出售个人信息的群体主要是城郊或农村地区的民工、老人等,一方面,他们身份证件等使用频率较低,而出售个人信息能得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收益;另一方面,他们对个人信息保护及法律制度缺乏认知。但是,为了逃避打击,“叫卖者”通常会让出售人签订“个人信息转让授权书”,即出售人同意购买者使用其身份信息。
不同于常见的窃取、诈骗等方式,这种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方式经过了信息所有者的书面同意。那么,“叫卖者”是否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呢?
公民个人信息的内容,不仅关乎个人权益,还涉及公共利益、影响社会秩序。如身份证是社会管理的手段,也是社会成员互相识别与信赖、从事社会活动的中介。根据居民身份证法第1条规定,“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可知,公民身份证具有双重属性——个人权益与社会秩序,这意味着公民身份信息具有公共属性。换言之,公民出卖自己的身份信息,必然会损害社会秩序,因而具有行政违法性。无正当目的出卖身份证(信息),事实上是后续违法犯罪的帮助者,正因如此,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因此,公民出卖自己的个人信息,可以依据信息自决权排除犯罪性,但又因个人信息的公共属性而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什么是贩卖个人信息罪
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个人信息包括哪些
1、公民个人信息:一般包括姓名、住址、电话(包括手机用户信息)、身份证号、个人身份或房地产权证件复印件、个人履历、病史等。
2、教育背景。
3、学习经历、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
4、个人的实践、个人成果获奖情况。
5、个人特长及性格评价。
6、联系方式与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