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暴力催收寻衅滋事涉恶判刑
导读:
随着金融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催收行业也日渐壮大。但是,催收行业中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采取软暴力手段进行催收,甚至涉及寻衅滋事,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危害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如何打击这种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已成为许多法律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软暴力催收寻衅滋事涉恶判刑。随着金融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催收行业也日渐壮大。但是,催收行业中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采取软暴力手段进行催收,甚至涉及寻衅滋事,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危害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如何打击这种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已成为许多法律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软暴力催收行为的本质
软暴力催收行为是指以软性方式来敲诈勒索催收,多采用威胁、侮辱、谩骂等言语或其他非暴力的手段,但给被催收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财产损失却不亚于暴力催收。这种行为在行业中被称为“软暴力催收”,是违法行为的一种。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软暴力催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其中,涉及到人身威胁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甚至涉及到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因为软暴力催收不仅会严重伤害受害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而且还会威胁人们的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诚信原则,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软暴力催收怎么定罪
对于软暴力催收的定罪问题,需要根据实际具体的案情来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实施软暴力可能构成的犯罪有强迫交易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非法侵入住宅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同时规定,采用“软暴力”手段,同时构成两种以上犯罪的,依法按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软暴力催收行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公司催收电话骚扰客户超过60次
2019年8月,某地法院审理了一桩软暴力催收案。该案称,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收到客户逾期账单后,多次通过电话等方式对客户进行敲诈勒索。被告人对客户进行骚扰超过60次,威胁恐吓客户,强行索取客户的信用卡信息和验证码,涉嫌侵犯客户个人隐私。
最终,法院判决该案被告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败诉并赔偿客户经济损失。
案例二:银行催收人员砸爆借款人家门
2020年初,某地媒体报道了一则有关银行催收人员的催收方式引发社会关注的新闻。据悉,银行催收人员为了逼迫借款人还款,竟然砸开了借款人的家门,并向家中投掷垃圾。
该事件一经报道,即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抨击,催收行业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压力。经过警方和检察机关的多方协调调解,该银行催收人员最终被依法处理,并被迫赔偿被害人损失。
软暴力催收行为的涉恶判刑分析
从涉恶判刑的角度考虑,软暴力催收行为因其敲诈勒索的本质,很容易涉及到刑事犯罪的构成要件。例如,非法拘禁、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威胁、侮辱等行为,均可能涉及到犯罪构成要件。因此对于催收行业中的不良分子,应该依据客观事实和证据,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软暴力催收行为的涉恶判刑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刑法中明确规定的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等罪名,可以对催收人员进行定罪量刑。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受害人可以要求赔偿实际损失和精神损失。第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可以解除因软暴力催收逼迫签订的合同。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一、“软暴力”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或者在有关场所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手段。
五、采用“软暴力”手段,使他人产生心理恐惧或者形成心理强制,分别属于《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的“威胁”、《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恐吓”,同时符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分别以强迫交易罪、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六、有组织地多次短时间非法拘禁他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拘禁他人三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在四小时以上,或者非法拘禁他人累计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的,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
七、以“软暴力”手段非法进入或者滞留他人住宅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同时符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非法侵入住宅罪定罪处罚。
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软暴力”手段强行索取公私财物,同时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总之,催收行业中软暴力催收行为的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而对于不法分子,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进行惩治,维护金融行业的良好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