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的处罚与自首有什么区别

导读: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关于犯罪中止的处罚与自首有什么区别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刑事辩护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犯罪中止和自首是两种不同法律概念不具有可比性。
犯罪中止是犯罪形态的一种自首是刑罚裁量制度的一种。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有以下几点
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彻底中止犯罪的意图即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意图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
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是作为的方式也可以不作为的方式。
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4、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如果行为人虽然采取了防止既遂的犯罪结果发生的积极措施但实际上未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或者该犯罪结果未发生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至则不能认定作为人是犯罪中止而应认定为犯罪既遂或犯罪未遂。
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特征如下
(一)中止的时间性
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均可中止。中止的时间性是由中止的有效性决定的即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决定了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中止不能发生在既遂之后但如果对犯罪既遂缺乏合理解释也可能人为地限制中止的成立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