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条件是什么

导读:
所以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首先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解释第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肇事者将受害者送到医院抢救害怕家属殴打报复暂时躲避事后又主动归案肇事者已履行了抢救义务又不逃避责任亦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那么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条件是什么。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所以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首先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解释第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肇事者将受害者送到医院抢救害怕家属殴打报复暂时躲避事后又主动归案肇事者已履行了抢救义务又不逃避责任亦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条件是什么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个主客观相一致的行为即行为人除了必须具有逃逸的客观外在行为方式同时还必须具有逃逸的故意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表明逃逸行为的心态只能是故意如果仅仅具备离开现场的外部特征而不存在逃逸的主观故意则不能认定为此处的“逃逸”。所以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
首先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
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使主观上没有恶性。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在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所谓的“逃逸”时不能成立的如果对于这种驶离现场的行为以逃逸论处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典型的客观归责无论从刑事立法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角度出发都是不适宜的。当然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对于其中所有的细节都有着具体的明知只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于肇事存在盖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就符合要求。
其次逃避抢救义务以及其后逃避责任追究。
一般情况下逃逸者不履行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重合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着并不逃避抢救义务但尽可能地逃避肇事责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抢救义务但并不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单一动机的情况前者如甲驾车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将被害人尽快送到医院但之后一走了之的情形。只要具备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追究这两个动机中的任何一个都应认为具备了逃逸。
解释第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把“逃逸”的动机仅仅归结为“为逃避法律追究”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而且也如前文所述它与立法本意相悖。实践中有时发生这种情况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在事故场受到被害者亲属围攻因害怕殴打报复暂时躲避或者在将受害者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害怕家属殴打报复、而暂时躲避事后又主动归案。
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害人亲属等由于一时冲动的非理性的悲愤情绪而对肇事者实施殴打报复的情形并不少见。这种情况下肇事者的临时躲避行为要与逃逸相区分在事故现场肇事者因为害怕遭受到受害者或者受害者亲属等人的殴打而逃离现场说明肇事后现场就有人而且按常理在场的人肯定会及时抢救伤者事后又主动归案的肇事者并未逃避抢救和责任认定这种行为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论处。肇事者将受害者送到医院抢救害怕家属殴打报复暂时躲避事后又主动归案肇事者已履行了抢救义务又不逃避责任亦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