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找律师

北京律师,专业团队, 200+云律所实力在线

解决
难题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化团队,全程跟进
一站式解决您的法律难题

直接找律师

我需要打官司

严选律师,权威专业,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

委托
律师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处理案件类型丰富,庭审经验分析
上万案件代理,胜诉率高

直接委托律师打官司

我需要详细咨询

专案咨询服务,资深律师方案定制

付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专属维权方案
精准把控案件难点,寻求最优方法

直接付费咨询律师

我需要基础咨询

快速应答,高效服务,24小时在线

免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认证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法律问题优质解答,及时与客户反馈

等待免费咨询律师

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是属于什么责任

李孟阳律师2022.01.29880人阅读
导读:

对机动车造成的损害适用特殊的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以及时救济受害人并促进机动车驾驶人注意义务的履行。但有些人认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过分保护行人对机动车驾驶人有失公平。为此本报特约长期致力于机动车损害赔偿研究的于敏博士对这一责任形式进行全面解读。作为一种侵权的法律责任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负担必须以法定义务为依据。其二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是危险责任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源于机动车这一危险物。在这种被允许的危险活动中获得利益的人也必须填补这种活动造成的社会损害。那么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是属于什么责任。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对机动车造成的损害适用特殊的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以及时救济受害人并促进机动车驾驶人注意义务的履行。但有些人认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过分保护行人对机动车驾驶人有失公平。为此本报特约长期致力于机动车损害赔偿研究的于敏博士对这一责任形式进行全面解读。作为一种侵权的法律责任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负担必须以法定义务为依据。其二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是危险责任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源于机动车这一危险物。在这种被允许的危险活动中获得利益的人也必须填补这种活动造成的社会损害。关于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是属于什么责任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对机动车造成的损害适用特殊的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以及时救济受害人并促进机动车驾驶人注意义务的履行。这一世界共通的责任原则被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所采纳。但有些人认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过分保护行人对机动车驾驶人有失公平。为此本报特约长期致力于机动车损害赔偿研究的于敏博士对这一责任形式进行全面解读。他的观点是减少和防止机动车事故是人类对交通事故的战争而不是人车大战不能搞行人与司机的对立。要建设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无论机动车驾驶人还是步行者都要履行自己在参与道路交通时的注意义务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共同努力消灭交通灾害。

为对应因机动车的使用带来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的法律对机动车造成的损害都无须加害人主观上有过失也不要求受害人对此举证只要加害人不能反证自己没有过失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对此有学者称之为无过失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过失推定责任。

一、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是法律责任

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是法律责任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其一民法设置侵权行为法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平分担因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作为一种侵权的法律责任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负担必须以法定义务为依据。没有法定义务就不负法律责任。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虽然是对过失责任原则作出修正的特殊侵权行为责任但它只是在责任成立要件和举证责任负担上与一般侵权行为有所不同并没有也不会连责任依据都与法定义务无关。

其二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是危险责任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源于机动车这一危险物。机动车宿命的弱点是交通事故没有机动车就没有交通事故。机动车的使用会给社会带来损害但它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准下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并且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着条件。它是一种社会明知它会带来危险但只能允许它存在甚至在某一时期还要大力发展的所谓“被允许的危险”活动。在这种被允许的危险活动中获得利益的人也必须填补这种活动造成的社会损害。这就是危险负担原则和报偿主义理念。谁的危险活动造成了损害就由谁负责赔偿谁在获利活动中得到利益谁就同时负该活动所发生损害的赔偿责任。为使受害人得到及时的救济保障赔偿责任的财源现代社会还为负有这种危险责任的人们设置了责任保险制度。

其三既然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来源于机动车的保有和使用那么它的责任主体就当然是能够控制机动车辆并获得运行利益的机动车所有者和使用者。因此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一般来说是保有人责任。在保有与驾驶分离的场合保有人的责任又与其对驾驶人的选任、教育(zh09)、管理义务等情况相关这样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就与使用人责任(雇主责任、法人责任等)相关联。

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道路交通是最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场所无论是机动车还是行人都要同样地遵守同一个交通秩序。这里人的所有差别性别、职业、地位等等都被抽象掉了只有以何种方式参与道路交通这一点具有意义。人的道路交通参与方式决定其参与道路交通之际所负注意义务的种类和程度并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他所负注意义务的履行情况就成为其应承担责任的认定基准。这是在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中惟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基准。

具体而言一个人当他步行在道路上时他负普通人的注意义务当他驾驶机动车行驶在道路上时法律就把他作为高速交通工具操纵者对待被要求履行机动车驾驶业务上的安全注意义务。在道路交通中每个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角色并非固定不变机动车驾驶人肯定也有走路的时候步行者中也有具备机动车驾驶资格的人。因此在道路交通中只能以交通工具决定参与者应负的注意义务。

在道路交通中机动车驾驶人不仅要遵守道路交通法中的机动车通行规定(行驶规则)而且还要遵守法律中有关机动车驾驶的各项规定(驾驶规则)这就是因为他驾驶机动车而应比行人多承担的注意义务。这一义务中包含妥当处理所遇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不仅行人机动车亦同)违反道路交通法规情况的要求。作为一名机动车驾驶人应当认真履行自己业务上的注意义务不应为法律除了要你遵守行驶规则外还要你遵守驾驶规则而不满。驾驶着机动车又不让法律要求你履行在从事驾驶活动时必须履行的注意义务而要求法律免去你原本应履行义务的一半去和步行者讲“平等”这显然是不公平不会被法律允许的。

三、法律责任的认定依据

从事法律上“被允许的危险”活动必须接受与该活动相符的必要训练必须获得从事该危险活动的资格。危险活动的程度越高接受的训练就越复杂资格的取得也越难。接受了训练获得了相应的资格从事“被允许的危险”活动就必须履行从事该活动时被要求的业务上的注意义务。从事机动车驾驶活动就必须遵守驾驶规则履行机动车驾驶人业务上的安全注意义务。这是不待法律明言的机动车驾驶人的固有义务。这种固有义务毫无疑问当然是法定义务。不履行自己业务上的注意义务造成损害就必须负赔偿责任。这就是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负担的法律依据而且是与道路交通法中的交通规则同样的法律责任认定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这里的“操作规范”等就是指作为道路交通法规不可能详细规定的作为一名机动车驾驶人应当履行的业务上的注意义务。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述机动车驾驶人注意义务的概括性要求。这条规定将机动车驾驶人的法定义务以现行法的形式作出规定更加有利于义务人明确自己的法定义务。

对机动车驾驶人仅从其在机动车行驶规定方面有无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行为还不能完全判定其在交通事故中是否有过失是否应当负担赔偿责任还要看他在机动车驾驶规定方面有无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行为才能准确判定其有无过失从而认定其赔偿责任的有无和程度。驾驶机动车又不看驾驶机动车时驾驶方面的注意义务履行情况只根据行驶方面没有法规违反行为就判定机动车驾驶人在交通事故中没有过失可以不负赔偿责任。这是背离民事责任认定原则的也是不妥当、不公平的。

媒体上一些人先给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加冕“人性关怀”、“以人为本”、“弱者保护”等华丽“桂冠”然后振振有词、慷慨激昂地批判它的“有失公平”。这是缺乏法学常识和没有法治观念的表现。法官应以妥当的判决引导大众形成正确认识以充分的判决理由向大众传播准确的法律知识。

四、注意义务的遵守是机动车驾驶人的必修课

任何一个国家的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减低就道路交通参与者方面而言都是通过进行机动车驾驶人业务上安全注意义务教育(zh09)的途径实现的。这是因为机动车驾驶人控制着机动车辆教育(zh09)他们令其履行驾驶上的安全注意义务是能够以最低社会成本达到克服机动车宿命的弱点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之目的的最佳途径。

当前就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义务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绝不是机动车驾驶人放弃履行其业务上注意义务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正是他应该更加提高警惕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时刻也就是应该更加严格地履行自己业务上注意义务的时刻。举个极端的例子进行分析假设有行人故意挡在路上与机动车作对这就是异常事件你需要停车向110报警但也不能用车碰他。机动车驾驶人没有对违法者执行制裁的职权更没有对他“行刑”的权力。机动车驾驶人对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包括步行者、机动车等)也要采取回避损害的措施这是机动车驾驶人业务上注意义务的要求。如果事故本来能够回避却因不注意而没能回避该机动车驾驶人就是有过失的如果明明能够回避却故意碰撞那该机动车驾驶人就是故意犯罪。这一点是决不能含糊的。

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机动车驾驶人与行人负有不同的业务上的注意义务这是机动车驾驶人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如果他认为这一点是对他的“苛求”是“不公平”那他就没有资格驾驶机动车。如果国家让这种“道路杀手”驾驶机动车上路那就真的“可能诱发更多的违章违法事件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更多的伤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李孟阳律师

在线 问题仍未解决?1对1咨询为您解答

  • 在线律师
  • 已服务274816人
  • 5分钟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