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民间婚姻习俗

导读:
许亲后,媒人持男方彩礼送交女方家中,即为定婚。自由恋爱者,男方择日设宴请女方到家,并赠送礼品予女方,即为正式定婚。定婚之日起,男女双方均正式称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轿前放一马鞍,马鞍上放用红纸包裹的粘糕少许,新娘踩马鞍下轿,在搀媳妇的搀扶下踩着毡迎客铺下的红毡至院内,新郎、新娘面向天地牌位叩拜,名曰拜天地;再至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然后送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吃小饭水饺,喝合婚酒,新娘开始坐床。闹洞房者年轻人居多,亦有年长者,俗语谓三日之内无大小。南部山区搬九系新郎、新娘同去女家,女家中午设宴款待,下午返回。那么有趣的民间婚姻习俗。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许亲后,媒人持男方彩礼送交女方家中,即为定婚。自由恋爱者,男方择日设宴请女方到家,并赠送礼品予女方,即为正式定婚。定婚之日起,男女双方均正式称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轿前放一马鞍,马鞍上放用红纸包裹的粘糕少许,新娘踩马鞍下轿,在搀媳妇的搀扶下踩着毡迎客铺下的红毡至院内,新郎、新娘面向天地牌位叩拜,名曰拜天地;再至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然后送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吃小饭水饺,喝合婚酒,新娘开始坐床。闹洞房者年轻人居多,亦有年长者,俗语谓三日之内无大小。南部山区搬九系新郎、新娘同去女家,女家中午设宴款待,下午返回。关于有趣的民间婚姻习俗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婚姻家庭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定婚: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提亲,父母依照门当户对、属相不克、岁数相仿等条件,合乎心意即许亲。许亲后,媒人持男方彩礼送交女方家中,即为定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包办婚姻废除,多为媒人提亲,男女择日会面(称打对面),双方同意后,由媒人将男方彩礼送交女家,即为定婚(亦称定亲)。自由恋爱者,男方择日设宴请女方到家,并赠送礼品予女方,即为正式定婚。定婚之日起,男女双方均正式称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
彩礼:为男方送给女方的定婚礼品。彩礼多少,一般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及当地习俗而定,富家量多质高,贫家量少质次。建国前,大部分是一套衣料、两双袜子、一个包袱皮、首饰、胭脂等。建国后,数量逐渐增多,质量逐渐提高,一般是两套衣料、两双袜子、一双皮鞋、外加101元钱,意为百里挑一。80年代有送1001元、10001元者,意为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结婚:旧时结婚,俗称将(娶)媳妇。结婚前择定喜日。喜日前一天,男家派族人到女家送礼品及化妆品,名曰催装。喜日晨或前一二日,男家差人到女家抬取嫁妆,俗称抬喜盒。喜日,男家亲朋前来祝贺,俗称喝喜酒,并赠钱,称上人情钱(人情钱给户主)、赏钱(赏钱给新娘)。家中及迎亲必经之路沿途张贴红喜字,从家中直贴至村头。门上贴大红双喜,挂彩红。早饭后,新郎由本族两男(俗称毡迎客或架毡的)陪同,乘花轿,吹鼓手奏乐前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娘在家中梳妆等候,花轿至门,女家迎新郎入,奠于祖堂,拜见新娘亲长,宴少顷,先出乘轿,新娘以红绸蒙面,由其兄长搀扶进另一轿,由同辈男女各二人(俗称送亲客)陪同,随同新郎到男家。途中如遇庙宇、井、怪石等,毡迎客则抖开红毡遮挡之,谓之避邪。新娘上轿之前,女家差一儿童,持红布裹着的方盘,盘上整齐地摆着核桃大的生水饺,先一步送至新郎家(俗称送小饭),煮熟,等候花轿到来。花轿至男家村头落轿,由新郎的本族长辈在新娘轿顶扣一筛子,然后起轿,绕村街一周后到新郎门前落轿,两名女迎客(俗称搀媳妇的)至新娘轿前,给新娘喂饭,然后搀扶出轿。轿前放一马鞍,马鞍上放用红纸包裹的粘糕少许,新娘踩马鞍下轿,在搀媳妇的搀扶下(南部山区外加由新郎扯着红绸带拉着新娘)踩着毡迎客铺下的红毡(南部山区铺高粱秸皮编的折子)至院内,新郎、新娘面向天地牌位叩拜,名曰拜天地;再至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然后送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吃小饭水饺,喝合婚酒,新娘开始坐床。新郎仍由毡迎客陪同,返回新娘家(称回亲),新娘家只宴请姑舅亲戚及本族长者,新郎一一相认,宴后返回自家。新郎家中,中午大宴宾客。新娘一席设在堂屋正中,新娘坐于上座特备的罗圈椅上,由新郎的女性长辈、媒人、女迎客、女送客等相陪。晚上,村中好凑热闹者纷纷前往闹洞房。闹洞房者年轻人居多,亦有年长者,俗语谓三日之内无大小。翌日或间日,新娘家中差人将新娘接回娘家,名曰搬九,上午即送回,同时新娘的父辈兄弟同到新郎家,名曰会亲家,新郎家盛宴款待。南部山区搬九系新郎、新娘同去女家,女家中午设宴款待,下午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