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找律师

北京律师,专业团队, 200+云律所实力在线

解决
难题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化团队,全程跟进
一站式解决您的法律难题

直接找律师

我需要打官司

严选律师,权威专业,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

委托
律师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处理案件类型丰富,庭审经验分析
上万案件代理,胜诉率高

直接委托律师打官司

我需要详细咨询

专案咨询服务,资深律师方案定制

付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专属维权方案
精准把控案件难点,寻求最优方法

直接付费咨询律师

我需要基础咨询

快速应答,高效服务,24小时在线

免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认证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法律问题优质解答,及时与客户反馈

等待免费咨询律师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吗

孔孟廷律师2023.05.0956人阅读
导读: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的基本保障,绝大多数劳动纠纷案件首先就要提供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上包含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所有的约定信息。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的基本保障,绝大多数劳动纠纷案件首先就要提供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上包含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所有的约定信息。

作为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将会承担哪些法律后果?
1.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应支付双倍工资,若未支付,职工可申请劳动仲裁。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用人单位若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关系时,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其实,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还是签订劳动合同比较好,签了劳动合同,员工辞职可能会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没签劳动合同,员工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还不用承担赔偿责任。但这样一来的话,企业对员工的约束力就变弱了,对企业并没什么好处。
3.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会引起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成立。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4.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作为用人单位,一样是不能免除为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保费用的义务的。我国法律规定只要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企业就应履行劳动法规定的各项义务。若不履行,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综上,不签订劳动合同,对于企业而言,并没什么好处,反而只会令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大,若是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基本是一告一个准,所以,作为用人单位,还是要坚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若是劳动者拒绝签订,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省得以后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劳动者注意:单位没签劳动合同?准备这3样证据,一告一个准!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的基本保障,绝大多数劳动纠纷案件首先就要提供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上包含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所有的约定信息。我国法律要求用人单位应该在劳动关系成立之日起(劳动者到岗参与工作)的30日内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岗位、工作地点、工作时制、合同期限、工资待遇等作出明确规定,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订合同的将以2倍工资支付劳动者报酬;超过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看起来,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任何好处,那为什么会有不签劳动合同的情况呢?事实上,用人单位不跟劳动者签合同的情况不在少数,不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逃避社保、解聘劳动者不用支付赔偿,对劳动者更没有责任,不用培训,甚至连劳动安全的保障力度都不够。因此说,不签劳动合同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侵害,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受到的处罚才会这么重。
劳动纠纷要以提供劳动合同为前提,因为劳动合同能够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但是,如果是由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纠纷,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该如何维权呢?也就是说,劳动者要怎样来证明劳动关系确实存在?根据我国2018《劳动法》的规定,这3类证明只要你拿到了,就是对不法企业一告一个准!
1、公章
带有劳动者本人姓名的单位盖章文件是最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比如说公告文件、指示传达文件、收入证明、请假条、甚至是工作证等,只要有劳动者的姓名或者照片,然后又有单位公章的,就能成为有力证据。
2、电子证物
现在网络技术发达,很多工作都是通过网络来开展,而网络上容易留下痕迹,因此这一类证据是很好收集的,比如电话录音、单位内部办公群、单位每个月发工资来的银行转账记录等,都可以成为证据。
3、证人
能够请到单位里有劳动合同的同事出庭作证的话,就是最好的证据;但是几个同因未签劳动合同上诉的劳动者之间不能以同事身份相互佐证。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孔孟廷律师

在线 问题仍未解决?1对1咨询为您解答

  • 在线律师
  • 已服务274811人
  • 5分钟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