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合同构成什么罪?

导读:
案例二:2018年1月,李某在卖房时,利用其所在地区价格大幅上涨的机会,通过修改卖房合同中住房面积、价格等内容,骗取买方人民币100万元,后被公安机关查获,判处有期徒刑6年,罚金15万元,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伪造、变造、使用虚假的合同,以骗取钱财,并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的行为,造假合同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制造和使用虚假合同骗取钱财,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结语合同诈骗罪是在制造和使用虚假合同骗取钱财的情况下所构成的犯罪行为,其法律责任轻重,要根据情节来确定,法律建议鉴于合同诈骗罪的危害性极大,公民、企事业单位和律师等相关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合同义务,规避造假风险,加强信息披露和管控,合同诈骗罪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中,以情节轻微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在商业交易中,合同的签订与履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行为,而合同造假则极易导致交易风险和法律纠纷。合同造假行为所构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造假合同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制造和使用虚假合同骗取钱财,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伪造、变造、使用虚假的合同,以骗取钱财,并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的行为。
其中,“伪造”是指以虚假的内容或未经当事人同意而偷梁换柱、捏造的合同。而“变造”是指以虚假的原件或内容已有的合同,做出虚假陈述或者故意篡改某些条款,使之失去原有的效力。而“使用虚假的合同”即以虚假的合同欺骗他人签署或执行。
合同诈骗罪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中,以情节轻微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情节较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情节轻重的判断,主要根据涉案金额、造成的经济损失、侵占的财产数额、持续的时间和危害的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案例分析
案例一:2019年4月,张某在与供应商进行商业合作中,故意伪造虚假合同,骗取对方货款人民币10万元,并同意支付虚假合同约定条件的违约金。后被公安机关查获,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10万元。
案例二:2018年1月,李某在卖房时,利用其所在地区价格大幅上涨的机会,通过修改卖房合同中住房面积、价格等内容,骗取买方人民币100万元,后被公安机关查获,判处有期徒刑6年,罚金15万元。
法律建议
鉴于合同诈骗罪的危害性极大,公民、企事业单位和律师等相关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合同义务,规避造假风险,加强信息披露和管控。同时,需对涉及合同的行为,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合法操作,确保合同真实、合法、有效,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结语
合同诈骗罪是在制造和使用虚假合同骗取钱财的情况下所构成的犯罪行为,其法律责任轻重,要根据情节来确定。为了确保商业交易的真实合法性,商家和企业应当加强对合同的监管,尽力避免合同诈骗罪。在制定和履行合同时,切勿违法行事,否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