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导读:
债务重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一)债务重组不同于破产清偿债务重组的定义为当债务人遭遇财务困境时债权人能够在与债务人原来签订合同的基础上修改部分债务条件从而达到减轻债务人财务负担的效果。然而企业的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债务重组与破产清算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法律问题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中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企业仍然能够持续经营并且需要在债权人、债务人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保障债权人能够拥有在一定期限内收回大部分债权的权利。债务重组的适用条件之一是企业要有持续经营的能力。那么债务重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债务重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一)债务重组不同于破产清偿债务重组的定义为当债务人遭遇财务困境时债权人能够在与债务人原来签订合同的基础上修改部分债务条件从而达到减轻债务人财务负担的效果。然而企业的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债务重组与破产清算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法律问题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中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企业仍然能够持续经营并且需要在债权人、债务人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保障债权人能够拥有在一定期限内收回大部分债权的权利。债务重组的适用条件之一是企业要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关于债务重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债权债务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债务重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一)债务重组不同于破产清偿
债务重组的定义为当债务人遭遇财务困境时债权人能够在与债务人原来签订合同的基础上修改部分债务条件从而达到减轻债务人财务负担的效果。因此客观上来进行债务重组是企业在遇到财务困境、经营不善时度过难关的有效手段对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企业的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债务重组与破产清算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法律问题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首先破产企业的债务重组前提是法院已经宣告该企业破产并且已经终止经营企业正常关闭不再存续。反观债务重组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是为了帮助企业继续生存下去破产清偿是企业难以维系所要履行的最后一道程序。破产企业的偿债顺序首先是支付破产费用其次是偿还职工工资、国家税金、劳动保险费用最后才是债权人能够得到清偿的部分因此债权人很有可能只能得到部分清偿甚至是得不到任何清偿。中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企业仍然能够持续经营并且需要在债权人、债务人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保障债权人能够拥有在一定期限内收回大部分债权的权利。
(二)债务重组不同于企业改制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债务重组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不仅仅是遭遇财务困难的企业正常经营的企业也有可能进行债务重组。比如企业可以凭借债务重组这一经济活动获得额外的税收收益、技术资源等等。此外如果债务人有转产计划那么一批固定资产将会被报废或者闲置此时债权人正好需要这一批固定资产那么双方便可以签订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采取固定资产清偿。由此延伸开来债务重组不同于企业改制。债务重组的适用条件之一是企业要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如果企业一旦改制经营虽然在此基本上可以将债务转为资本从表面上来看企业仍然生存但是由于企业已经完成改制老企业已经在企业的申请下由工商部门进行注销新企业在办理了从业登记之后也建立起了新的会计账目此种情况下的“持续经营”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所规定的持续经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另外企业在改制时的债务转资本必须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而评估的对象则是企业净资产由此可见债权人也不会发生重组损失也就是债权人并没有让步。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债务重组对净资产的评估可以采用评估价或者协商价有发生重组损失的可能性。如果某项资产暂时不存在较为公允的市场价格那么还可以通过折现率贴现计算、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等方式进行确定。
(三)债务重组不同于产品抵债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中国的会计实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针对财务重组这一业务凡是事能够改变债务条件的事项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债务重组方案。从现有的债务重组案例来看债务重组有着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显著修改了原定的债务条件二是企业实实在在发生了难以解决的财务困难债权人愿意做出让步。对已债务人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在双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将可转换债券转化为资本的情况都不满足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债务重组的定义因此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之前需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债务重组的内涵。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债务重组同产品抵债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关联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产品转移情况但是只要债务条件并未修改那么也只能看作是一方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给另一方并不属于债务重组的范畴。然而如果涉及到了债务条件的修改尤其是其中一方还正好处在财务困境之中并且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对债务条件的修改都达成了一致那么这种情况就应该属于债务重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是否存在对债务条件的实质性修改是我们判断一项业务是否属于债务重组的显著依据因此产品抵债不能归纳到这一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