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房产公积金贷款买房的内容 公积金贷款买房离婚怎么分割
导读:
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对离婚多久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那么离婚房产公积金贷款买房的内容。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对离婚多久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关于离婚房产公积金贷款买房的内容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婚姻家庭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住房公积金,很多人应该都有听说过,这个是单位会为员工购买的五险一金的内容,五险就是我们社保中规定的五个保险,一金就是我们说的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当然就是和房子有关的,并且这个公积金也必须是花费在房子上面才可以的。那么关于离婚房产公积金贷款买房的内容是怎么样的?
由于公积金贷款买房比普通银行贷款买房更加便宜,所以无论是结婚前买房还是结婚后买房者,很多人都会选择用公积金来贷款买房。说到公积金贷款买房,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离婚多久才能用公积金贷款买房?以及离婚后如何用公积金贷款买房?
离婚多久才能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对离婚多久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要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条件,就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之月前连续按期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六个月以上;
2、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首期付款不低于规定比例;
3、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的担保人能够落实公积金贷款担保;
4、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及其他共有产人均没有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债务,并且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个人信用状况良好。
离婚后如何用公积金贷款买房?1、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需要到银行提出书面的申请,也就是填写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表并且提供相应资料。资料如下:
(1)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和配偶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证明;
(2)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和配偶的身份证明,即身份证、户口本和其他有效的居留证件以及婚姻状况的证明文件;
(3)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的家庭经济收入稳定的证明和其它的对还款能力有影响力的债权债务证明;
(4)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购买房屋的合同、协议等有效的证明文件;
(5)公积金管理核心要求提供的其它相关材料。
2、银行审查材料齐全的借款申请并及时将结果报送至公积金管理核心。
3、公积金管理核心审批贷款并及时通知银行审批结果。
4、银行按照公积金管理核心的审批结果通知离婚后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者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手续,借款人夫妻双方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和其它相关合同或协议,并把借款合同等手续送到公积金管理核心复查,公积金管理核心核准后划拨委托贷款基金,然后由受托银行按照借款合同约定按时并足额发放贷款。
5、用住房抵押方式担保的,借款人需要到房屋所在地区的房屋产权管理部门办理房产抵押的登记手续,夫妻双方在抵押合同或协议上签字;用有价证券抵押的,借款人需要把有价证券交到管理部收押保管。
离婚房产公积金贷款买房的内容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出来了,总而言之,我们买房的时候,因为单位的职工有住房公积金,所以在买房的时候,用公积金贷款买房比普通的要便宜一些,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用这种方式购买。并且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了。
公积金贷款买房离婚怎么分割?
婚前一方贷款买房的并且房产登记在贷款人名下的,婚后共同承担还贷行为的。《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在规定中起到了减少矛盾的作用,毕竟很多离婚官司中因为房产闹得不可开交的不在少数。
贷款买房分为好几种:一种是婚前个人贷款买房,婚后夫妻共同偿还贷的;婚前父母出资买房并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婚后夫妻共同偿还贷款的;婚前双方共同出资并且声明属于共同财产的,且婚后共同承担房贷的。
下面来详细说明这三种情况的区别:第一种,婚前一方贷款买房的并且房产登记在贷款人名下的,婚后共同承担还贷行为的。房产虽然在婚姻关系期内有共同还贷的行为,但是依旧不影响一开始的主要贷款人是谁。也就是房产仅属于婚前购买者,对于婚姻内夫妻共同偿还贷款的行为,房产归属房应在离婚时补偿共同偿还贷款时期的费用,并且房屋在增值的情况下也要适当补偿增值的收益。
第二种,父母出首付买房并且登记在出资父母子女名下的产权房,也仅属于出资父母子女一人名下,虽然也是小两口婚后共同偿还贷款,但是与第一条一样,房产归属人应在离婚时补偿女方在婚姻关系期内的还贷金额以及房产增值收益。
最后一种,婚前共同贷款并且以共同财产之名买房。这就是婚姻共同财产,在采取分割时应当公平公正,协商分配如何处理。协商不下去有争议的情况下在法院诉讼审理时,根据男女平等的情况下一人一半。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第一千零九十条 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