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关于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导读:
我国刑法第24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为中止犯既然自动放弃犯罪表明其主观恶性大为减少没有造成损害说明客观上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从而应当免除处罚。推荐阅读入户抢劫的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定义与适用相关知识犯罪中止的犯罪过程刑法第24条规定的在犯罪过程中是指从犯罪预备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过程。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
我国刑法第24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为中止犯既然自动放弃犯罪表明其主观恶性大为减少没有造成损害说明客观上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从而应当免除处罚。推荐阅读入户抢劫的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定义与适用相关知识犯罪中止的犯罪过程刑法第24条规定的在犯罪过程中是指从犯罪预备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过程。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关于刑法中关于中止犯的处罚原则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刑事辩护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我国刑法第24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第一、对中止犯必须从宽处罚是我国刑法关于处罚中止犯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原则。因此不论犯罪行为的性质如何也不论犯罪行为造成的现实危害怎样只要构成中止犯就必须对其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因为中止犯既然自动放弃犯罪表明其主观恶性大为减少没有造成损害说明客观上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从而应当免除处罚。这样做可以鼓励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悬崖勒马因而有助于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第三、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为造成损害说明行为人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所以不应免除处罚而应当减轻处罚。
推荐阅读
入户抢劫的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定义与适用
相关知识
犯罪中止的犯罪过程
刑法第24条规定的在犯罪过程中是指从犯罪预备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过程。其中包括犯罪的预备、着手、实行和行为实施完毕之后追求的结果发生之前。如果犯罪已经既遂即犯罪分子追求的结果已经发生则无中止即理论上所说的既遂之后无中止。例如陈某趁珠宝柜台的售货员接待其他顾客时伸手从柜台内拿出一个价值2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然后继续在柜台边假装观看几分钟后售货员发现了少了一个戒指并怀疑陈某便立即报告保安人员陈某见状速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后逃离关于本案陈某的盗窃行为已经既遂陈某将犯罪过程戒指扔回柜台内不属于中止行为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犯罪既遂后返还财物的行为。就盗窃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于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物而在于被害人是否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犯罪中止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
犯罪中止处罚中的损害标准
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