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权被扣押后对孳息的影响

导读:
《物权法》第197条第1款: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致使抵押财产被人民法院依法扣押的,自扣押之日起抵押权人有权收取该抵押财产的天然孳息或者法定孳息,但抵押权人未通知应当清偿法定孳息的义务人除外。根据以上规定,发生法定事由后,抵押权人可以抵押物孳息清偿孳息收取费用、主债权利息和主债权。通说认为,抵押权效力及于抵押物扣押后之孳息。这意味着,所谓抵押权效力及于抵押物扣押后之孳息,此处之及于,包括对孳息的两种效力:第一,处分效力;第二,次序决定效力。那么抵押权被扣押后对孳息的影响。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物权法》第197条第1款: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致使抵押财产被人民法院依法扣押的,自扣押之日起抵押权人有权收取该抵押财产的天然孳息或者法定孳息,但抵押权人未通知应当清偿法定孳息的义务人除外。根据以上规定,发生法定事由后,抵押权人可以抵押物孳息清偿孳息收取费用、主债权利息和主债权。通说认为,抵押权效力及于抵押物扣押后之孳息。这意味着,所谓抵押权效力及于抵押物扣押后之孳息,此处之及于,包括对孳息的两种效力:第一,处分效力;第二,次序决定效力。关于抵押权被扣押后对孳息的影响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债权债务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抵押贷款是买主向银行借钱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买受人以该房地产为抵押物,与银行签订抵押合同,以所有权不转移为担保,将贷款返还银行,对此下面催天下小编为大家解答。
《物权法》第197条第1款: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致使抵押财产被人民法院依法扣押的,自扣押之日起抵押权人有权收取该抵押财产的天然孳息或者法定孳息,但抵押权人未通知应当清偿法定孳息的义务人除外。
第197条第2款:前款规定的孳息应当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司法解释》)第64条:债务履行期届满,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致使抵押物被人民法院依法扣押的,自扣押之日起抵押权人收取的由抵押物分离的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按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收取孳息的费用;
(二)主债权的利息;
(三)主债权。
根据以上规定,发生法定事由后,抵押权人可以抵押物孳息清偿孳息收取费用、主债权利息和主债权。
通说认为,抵押权效力及于抵押物扣押后之孳息。[2]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863条(抵押权效力及于标的物之范围天然孳息):抵押权之效力,及于抵押物扣押后由抵押物分离之天然孳息。
第864条(抵押权效力及于标的物之范围法定孳息):抵押权之效力,及于抵押物扣押后抵押人就抵押物得收取之法定孳息。但抵押权人,***以扣押抵押物之事情,通知应清偿法定孳息之义务人,不得与之对抗。
显然,《物权法》和《担保法司法解释》之规定,符合抵押权效力及于抵押物扣押后孳息之通说。那么,此处之及于是什么意思呢?
抵押是以特定财产,在不移转占有的情况下担保债权,抵押后抵押人仍可占有、使用抵押物,取得收益。债务人不清偿债务,或发生法定事由,抵押权人可处分抵押物,但因抵押的性质,不能占有抵押物。
因此,债务人不清偿债务,或发生法定事由,如抵押权人不处分抵押物,抵押人可继续占有、使用抵押物。这种状态将导致抵押物价值减少,减少之价值转化为抵押物使用之收益,包括抵押物在此期间之孳息。在法理上,在此期间之孳息应作为抵押物价值减少之补偿。
为实现这一目的,债务人不清偿债务,或发生法定事由,抵押权人如因客观原因不能立即处分抵押物,可请求法院扣押抵押物,使孳息与抵押人财产分离。
在此期间之孳息可充抵孳息收取费用、主债权利息和主债权;如主债权未能全部清偿,抵押权人可处分抵押物,在全部变价所得中优先受偿债权,不
应扣除已收取孳息。这意味着,所谓抵押权效力及于抵押物扣押后之孳息,此处之及于,包括对孳息的两种效力:第一,处分效力;第二,次序决定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