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找律师

北京律师,专业团队, 200+云律所实力在线

解决
难题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化团队,全程跟进
一站式解决您的法律难题

直接找律师

我需要打官司

严选律师,权威专业,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

委托
律师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处理案件类型丰富,庭审经验分析
上万案件代理,胜诉率高

直接委托律师打官司

我需要详细咨询

专案咨询服务,资深律师方案定制

付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专属维权方案
精准把控案件难点,寻求最优方法

直接付费咨询律师

我需要基础咨询

快速应答,高效服务,24小时在线

免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认证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法律问题优质解答,及时与客户反馈

等待免费咨询律师

权利人仍享有合同撤销权吗

龙珊律师2021.12.28303人阅读
导读:

对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原告的合同撤销权已消灭。”原告拿到行驶证,知道核定的驾乘人员为2人后,仍继续办理了车辆上路手续,并交纳了各种费用,将车辆投入营运,说明其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请求撤销该汽车买卖合同的权利,撤销权消灭。因此作为车辆所有权人,原告有权使用该车辆。原告使用车辆的行为不会侵犯交易相对人即被告的权利,不应该导致其撤销权的丧失,从而使欺诈方的责任得到免除。那么权利人仍享有合同撤销权吗。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对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原告的合同撤销权已消灭。”原告拿到行驶证,知道核定的驾乘人员为2人后,仍继续办理了车辆上路手续,并交纳了各种费用,将车辆投入营运,说明其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请求撤销该汽车买卖合同的权利,撤销权消灭。因此作为车辆所有权人,原告有权使用该车辆。原告使用车辆的行为不会侵犯交易相对人即被告的权利,不应该导致其撤销权的丧失,从而使欺诈方的责任得到免除。关于权利人仍享有合同撤销权吗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合同纠纷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案情:

原告王某欲购买一辆驾乘人员为3人的小型货车。后其根据被告某汽贸中心的广告,得知被告所销售的郑州日产小货车的驾乘人员为3人,便委托某公司向被告购买该型号的汽车。该公司为原告以2.9万元向被告购得汽车,并为原告代缴了购置费,办理了上牌手续,领取了汽车行驶证等。当日,原告拿到汽车及行驶证,但发现行驶证上车管所核定该汽车驾乘人员是2人而非3人,即认为因被告的虚假广告,导致所购之车与所需购之车不符,便于事后不久与被告进行了多次交涉,要求退车还款。在交涉过程前后,原告将车投入使用,并缴纳了有关车辆费用,参加了车辆年检等。因双方自行协商解决未果,原告遂向法院起诉,以被告对其构成欺诈为由请求撤销双方的汽车买卖行为。被告在答辩中承认对原告所购汽车做的广告中关于驾乘人员的人数之内容与事实不符,但认为原告在知道撤销事由后擅自办理了车辆上路手续并使用了车辆,应属于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撤销权,撤销权消灭。

分歧意见:

本案就被告所做的虚假广告使原告在违背自己意志的情况下购得汽车,被告的行为对原告构成欺诈的事实并无争议。因此,原、被告间的汽车买卖合同属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本案争议的问题是:能否认定原告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撤销权,撤销权是否消灭?对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原告的合同撤销权已消灭。其理由是: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第二项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原告拿到行驶证,知道核定的驾乘人员为2人后,仍继续办理了车辆上路手续,并交纳了各种费用,将车辆投入营运,说明其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请求撤销该汽车买卖合同的权利,撤销权消灭。

第二种意见认为,原告在知道了被告存在欺诈行为之后继续使用车辆的行为,不能视为放弃撤销权,本案撤销权并未消灭。

笔者持第二种意见。

评析:

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第二项没有列举当事人的哪些行为属于“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情形,使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不同的见解和做法,导致同样存在欺诈的合同,有的被撤销,有的则不予撤销,造成司法裁决的不统一。根据司法实践及立法意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撤销权,撤销权消灭:①当事人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知道撤销事由后,仍以积极的行为与对方继续订立合同,甚至为履行合同积极作准备;②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知道撤销事由后,仍以自己的行为积极履行合同,或积极要求对方履行合同义务;③一方当事人在知道撤销事由后,起诉对方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而不是申请撤销合同等。

至于合同履行完后,权利人才知道撤销事由,并以积极的行为行使撤销权的,能否以其已使用了合同标的物而认定为放弃撤销权呢?笔者认为,不能以使用合同标的物作为放弃撤销权的行为。具体到本案:

首先,本案是汽车买卖合同,原告支付了车款,被告交付了汽车,此时合同已经履行完毕,原告取得了该汽车的所有权。由于合同被撤销后产生的是溯及效力,即其效力溯及到行为开始之日,故在被撤销前,该合同继续有效,当事人仍然应当受到合同关系的约束。因此作为车辆所有权人,原告有权使用该车辆。从买卖合同的权利义务角度分析,原告在合同履行完毕后,才知道受到欺诈,此时被告非但不享有任何权利,而且还承担着瑕疵担保责任。原告使用车辆的行为不会侵犯交易相对人即被告的权利,不应该导致其撤销权的丧失,从而使欺诈方的责任得到免除。

第二,汽车是一种特殊商品,所有人领取行驶证后,即必须按规定办理上路的相关手续,按期交纳规费、参加年检等,否则就要受到国家机关的行政处罚,因此原告的一系列行为是其履行作为汽车所有人的法定义务,不能以此认定为自愿接受合同约束的表示。而且对于撤销权的申请,具有裁决权的机构只能是仲裁机关或人民法院,而有权机构作出裁决需有一个过程,其间,权利人使用合同标的物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为了避免一旦权利不能实现时所遭受损失的扩大,如因不按时办理相关手续、交纳相关规费、参加年检而有可能遭受行政处罚的损失;因停止使用车辆而带来的可得利益损失等。

第三,从立法精神看,合同法将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作为可撤销合同,而未将该类合同直接规定为无效合同,其宗旨在于尊重受害方当事人的意愿。如果受害方没有因欺诈造成合同利益的损失,甚至合同的履行正是其所期待的,受害人可以不行使撤销权,使合同继续有效。但是如果当事人已明确表示要求撤销合同,则不能强行剥夺其撤销权,否则将有悖立法宗旨,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如果把《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第二项的“自己的行为”范围理解过宽,则无异于滋长欺诈交易的行为,不利于维护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对当事人默示行为的认定,是在行为人没有明确意思表示的情况下,根据其某种行为,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或按照生活习惯,而对其内在的意思所作出的推定。本案原告在法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即已经以明示的积极行为方式主张撤销权,并没有以撤回起诉等方式表示放弃撤销权;从其使用车辆及缴费、参加年检等外部行为上,并不能推出其有放弃撤销权的内在意思。因此,不能轻率推定原告放弃撤销权而使撤销权消灭。至于实体上,可依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精神处理,即合同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可采取减价补偿等方法处理。

综上所述,本案原告的合同撤销权并未消灭,其主张应予支持。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龙珊律师

在线 问题仍未解决?1对1咨询为您解答

  • 在线律师
  • 已服务274816人
  • 5分钟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