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找律师

北京律师,专业团队, 200+云律所实力在线

解决
难题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化团队,全程跟进
一站式解决您的法律难题

直接找律师

我需要打官司

严选律师,权威专业,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

委托
律师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处理案件类型丰富,庭审经验分析
上万案件代理,胜诉率高

直接委托律师打官司

我需要详细咨询

专案咨询服务,资深律师方案定制

付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专属维权方案
精准把控案件难点,寻求最优方法

直接付费咨询律师

我需要基础咨询

快速应答,高效服务,24小时在线

免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认证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法律问题优质解答,及时与客户反馈

等待免费咨询律师

论我国新刑法中的结合犯

于海明律师2022.01.17148人阅读
导读:

一、结合犯的概念、形式及特征一结合犯之概念通说认为所谓结合犯是指基于刑法明文规定的具有独立构成要件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即原罪或被结合之罪之间的客观联系并依据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将其结合成为另一包含与原罪相对应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数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新罪或结合之罪而行为人以数个性质不同且能单独成罪的危害行为触犯这一新罪名的犯罪形态,我们认为所谓结合犯系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由刑法条文明确结合成为一具体之罪并规定了相应法定刑的情况。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结合犯历来被作为法定的一罪来看待。长期以来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我国刑法条文中是否存在结合犯或典型的结合犯颇有争议。本文就我国新刑法中的结合犯问题略抒己见以期抛砖引玉。从国外有关结合犯的立法例来看被结合之罪应都是故意。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依此为依据机械地套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固定模式来否定我国新刑法中存在结合犯的客观现实。由此而言我们认为我国刑法中的结合犯理应以刑事法律有明文规定为成立条件而不应受所谓结合成一个新的罪名所限制。也正因如此笔者的观点是我国刑法中存在有许多结合犯的立法例。关于论我国新刑法中的结合犯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刑事辩护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作者简介刘宪权桂亚胜华东政法学院

众所周知结合犯是罪数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结合犯历来被作为法定的一罪来看待。长期以来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我国刑法条文中是否存在结合犯或典型的结合犯颇有争议。本文就我国新刑法中的结合犯问题略抒己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结合犯的概念、形式及特征

一结合犯之概念

通说认为所谓结合犯是指基于刑法明文规定的具有独立构成要件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即原罪或被结合之罪之间的客观联系并依据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将其结合成为另一包含与原罪相对应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数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新罪或结合之罪而行为人以数个性质不同且能单独成罪的危害行为触犯这一新罪名的犯罪形态。注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36页。简而言之结合犯就是两个以上各自独立而罪名不同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而结合成一种新的犯罪。

我们认为所谓结合犯系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由刑法条文明确结合成为一具体之罪并规定了相应法定刑的情况。也即只要数个犯罪明确规定在一个刑法条文中结合成一具体之罪并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定刑者皆为结合犯。

二结合犯之特征

根据上述结合犯的定义我们认为结合犯之特征可概括为两个一是独立性二是法定性。

1独立性。这是从被结合之罪或原罪而言的。所谓独立性首先是指被结合之罪的构成要件必须独立于其他任何犯罪的构成要件即不依附于其他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或者由其他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派生的加重构成要件。其次被结合之罪之间互相独立也就是说被结合之罪之间各自具有自己的独立的构成要件且应具有各自独立的罪名。

从结合犯之独立性可以看出在形式上它是行为人基于数个罪过实施数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也即其罪过与行为都是复数。那么罪过是否都要以故意为限理论界有不同观点。有学者以联邦德国刑法典第251条的犯强盗罪过失致人于死者的规定认为过失也可以成立结合犯。注喻伟结合犯新探中国法学1990年第5期第79页。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罪过为复数但其行为只有一个即强盗行为故不符合结合犯之特征。这条规定只是结果加重犯。注1998年颁布的德国刑法典第251条抢劫致死规定抢劫第249条、第250条轻率致他人死亡的处终身自由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其规定与中国刑法中抢劫致人死亡的一样都是结果加重犯。mdashmdash参见徐久生等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51页。从国外有关结合犯的立法例来看被结合之罪应都是故意。

2法定性。这是从结合之罪而言的。法定性主要表现为数个被结合之罪结合在一起必须是基于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也即判断结合犯是否成立的唯一标准就是刑事法律有无明文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可能成立结合犯。

需要指出的是时下有些学者认为结合犯的成立必须以结合成一个新的罪名如日本、台湾刑法中的强盗强奸罪为条件从而以此为依据否定我国新刑法中结合犯形态的存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由于我国刑法中的罪名并非由立法层面解决而实际上是由司法机构通过司法解释加以确认的所以刑事立法上不仅不可能规定结合成一个新的罪名而且连结合之前各独立罪名也没有规定。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依此为依据机械地套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固定模式来否定我国新刑法中存在结合犯的客观现实。由此而言我们认为我国刑法中的结合犯理应以刑事法律有明文规定为成立条件而不应受所谓结合成一个新的罪名所限制。也正因如此笔者的观点是我国刑法中存在有许多结合犯的立法例。

同时结合犯的法定性还表现为确定性。即数罪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被结合之后所成立的结合之罪及其处罚是具体的、确定的而不仅仅是诸如从一重罪处断等原则性规定从而在定罪量刑中法官可以直接依照条文确定罪名和适用法定刑。

三结合犯之形式理论界对结合犯之形式有不同之观点其一是三形式说该说认为结合犯有三种形式用公式表示则分别为1甲罪乙罪=甲罪的严重情况2甲罪乙罪=乙罪的严重情况3甲罪乙罪=新罪名。其二是二形式说该说认为结合犯有两种形式用公式表示就是1甲罪乙罪=甲乙罪如日本刑法中的强盗强奸罪即是2甲罪乙罪=丙罪如台湾刑法中的暴力胁迫与夺取财物结合成为的强盗罪。注吴振兴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83~184页。

我们认为结合之罪不应以新罪为限。其一何谓新罪日本、台湾刑法将强盗罪与强奸罪相结合而成立强盗强奸罪由于其明确规定了一个新罪名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新罪。但是正如前文所言我国刑法中从未明确规定各罪的罪名确立罪名的工作都是由两高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判断数个犯罪行为规定在一个刑法条文中是否成立了一个新罪呢比如刑法第239条绑架而杀害被绑架人究竟有没有成立新罪在罪名没有立法化的情况下从刑法条文本身来判断是不是成立新罪往往是不可能的。其二结合犯之设置或是为了做到罪刑相适应或是为了限制法官之自由裁量减少数罪并罚。这乃是认识结合犯之关键所在下文将详细论述。因此结合之罪是否是新罪其实并不重要只要符合结合犯设置之目的而将数罪结合皆可谓结合犯。

综上我们认为结合犯的基本形式有两种用公式表示则分别是

第一甲罪乙罪=甲罪或乙罪

第二甲罪乙罪=丙罪或甲乙罪

二、结合犯之法律意义

在理论界对结合犯之概念、特征观点各异争议颇大。然对于在刑法中为何要设置结合犯设置结合犯之法律意义何在则论述颇少。但设置结合犯之法律意义恰恰是深入了解结合犯之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设置结合犯其法律意义有二

其一实体法上的意义mdashmdash落实罪刑法定原则以达到罪刑相适应之最终结果。有学者认为刑法设置结合犯受罪刑之间的均衡关系的制约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刑法设置结合犯的条款是将本应予以并罚或适用其他处断原则如从一重处断的数罪由刑法明文规定为一罪。而在实质上设置结合犯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罪刑相适应的结果。以日本为例日本刑法第236条规定犯强盗罪者处5年以上有期惩役。依其刑法第177条之规定犯强奸罪者处2年以上有期惩役。按日本刑法第47条关于数罪并罚原则的规定和第14条的规定对于同时犯强盗罪和强奸罪者即并发关系的数罪形态最重处刑结果也不得超过有期惩役20。这种处罚结果在日本的立法者看来显然难以达到罪刑相适应的要求。于是在日本刑法中便有通过设置结合犯的条款对犯强盗强奸罪者予以重处的必要。根据日本刑法第241条对犯强盗强奸罪者应处无期或7年以上之惩役。对于强盗强奸罪的加重结果犯致妇女死亡的则应处死刑或无期徒刑。注高名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50~551页。

我国台湾地区刑法也有结合犯之适例。考察其设置结合犯之根据也无非是以此来加重行为人的刑罚处罚以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适应。台湾最高法院刑事裁判书汇编第32期第2235号裁判书也曾论述过结合犯设置之意义其要旨为结合犯系因法律之规定将两个独立之故意犯合成一罪加重其处罚之犯罪类型良以其间一同出现机率颇大危害更钜恶性更深为达防患之目的特予结合以收惩儆之效。顾其形式本得依两罪之数罪并罚或牵连犯加以处理惟其间在时间上有衔接性地点上具关连性如同在盗所犯之乃由法律规定而成一罪。

我们认为刑法条款中及刑法理论上设置结合犯的重要依据就在于落实罪刑法定原则以达到罪刑相适应的要求。刑法中将数个独立犯罪规定在一个条文里并规定以一个具体、明确的法定刑适用之。充分体现了罪和刑须以法律规定为限的精神从而从根本上落实了罪和刑相适应的要求。

其二程序上之意义mdashmdash减少数罪并罚的适用频率以限制法官之刑事自由裁量权。所谓法官之刑事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赋予法官包括审判机关根据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和刑罚的目的在法定的范围内公正合理地自行对刑事被告人决定刑罚的权力和责任。注李志平法官之刑事自由裁量权及其合理控制探析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第92页。法官之刑事自由裁量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定罪二是量刑。而结合犯的设置则更主要地体现在限制法官在量刑上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法官先是要解决被告人的定罪问题在此基础上需要对被告人的罪行确定应给予的刑罚。而当今世界各国多采用相对确定的法定刑这就为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提供了余地。对每个案件由法官根据具体的案情作出相应的判断并由此在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内选择一个合适的法定刑。实际上法官的每一次选择判断都离不开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这样每一次选择判断都或多或少带有法官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好恶由此而使量刑可能出现偏差。可以说在量刑过程中法官所作的选择判断越多出现量刑偏差的可能性也越大。在数罪并罚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以被告人犯两罪需要根据限制加重原则来数罪并罚为例在此情况下法官首先要对被告人所犯的两罪分别作出判断并选择两罪所应分别适用的刑罚。然后法官就要根据数罪并罚的原则在两罪的总和刑以下两罪中的某一最高刑以上选择一个最终执行的刑罚。此时法官所作出的选择判断不是两次而是三次。这样出现量刑偏差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通过设置结合犯就可以使原来确定一个刑罚需要经过法官多次选择判断的情况变成只需要法官一次选择判断就足够。从而减少数罪并罚的运用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降低量刑中出现偏差的可能。

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认为刑法中的结合犯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在当今乃至今后长时间内立法上更多地运用结合犯的条款不仅是法制建设完善的需要而且也应是刑事法律制度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我国新刑法中的结合犯

上文已提到结合犯有两种形式。我们认为在我国刑法中不仅有结合犯的立法例而且为数不少。具体而言我国刑法中的结合犯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牵连型的结合犯。即数个犯罪行为之间的目有行为与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也就是行为人目的在于实施一罪而以另一犯罪行为为手段或目的在于实施一罪而结果行为又构成另一罪。在我国刑法中这一类型的结合犯有以下几个

1第171第3款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本法第170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这是伪造货币罪与出售、运输假币罪的结合。

2第208条第2款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又虚开或者出售的分别依照本法第205条、206条、207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这是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结合。

3第229条第2款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是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与受贿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结合。

4第253条第2款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的规定从重处罚。这是邮政工作人员犯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与盗窃罪的结合。

第二包容型的结合犯。即行为人在实施某一犯罪过程中又实施了另一犯罪但是刑法明确规定其中的一罪被另一罪所包容以致结合成一罪而不用实行数罪并罚。在我国刑法中包容型的结合犯有

1第239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这是绑架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结合。

2第240条第1款拐卖妇女、儿童的helliphellip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helliphellip三强奸被拐卖的妇女的四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helliphellip这是强奸罪、强迫卖淫罪、引诱卖淫罪与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结合。

3第318条第1款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helliphellip四剥夺或者限制被组织人人身自由的五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helliphellip这是非法拘禁罪、妨害公务罪与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结合。

4第321条第2款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中helliphellip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这是妨害公务罪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结合。

5第347条第2款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helliphellip四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helliphellip这是妨害公务罪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结合。

6第358条第1款组织他人卖淫或者强迫他人卖淫的helliphellip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helliphellip四强奸后迫使其卖淫的helliphellip这是强奸罪与强迫卖淫罪的结合。

有论者认为上述情况应构成包容犯并认为包容犯与结合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结合犯的公式是甲罪乙罪=甲乙罪而包容犯的公式甲罪乙罪=甲罪。注初炳东等著论新刑法中的包容犯与转化犯法学1998年第6期。前文我们已论述过甲罪乙罪=甲乙罪与甲罪乙罪=甲罪都是结合犯的基本形式。从实质意义上说包容犯与结合犯设置的目的都在于克服数罪并罚之限制从而使刑种升格以达到罪刑相适应结果。在这一点上二者没有本质的不同。就此而言我们认为这里的包容犯实质上就是结合犯其仅仅只是结合犯的一种形式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刑法中虽然还有一些条文将两个独立的犯罪规定在一起也不实行数罪并罚但它们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结合犯。如刑法第399条第3款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究竟是定徇私枉法罪或枉法裁判罪还是受贿罪仍需法官自由裁量。不符合结合犯之确定性所以不是我们所说的结合犯。同样第329条第2款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或者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同时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也不形成结合犯。

四、结合犯与其他罪数形态的区别

一结合犯与结果加重犯所谓结果加重犯是指本已符合具体构成的一个犯罪行为由于发生了法律规定的更为严重的结果而加重其刑的犯罪形态。结果加重犯与结合犯在法定性上是相同的即该罪的构成以及加重对其处罚都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但结果加重犯不具有结合犯的独立性即结合犯是由数个独立成罪的犯罪行为结合为一罪而结果加重犯只是单独的一罪。详言之结合犯须有两个独立的犯罪行为是罪与罪的结合而结果加重犯是基本犯罪与加重结果的结合。其加重结果是由基本犯罪引起的它依附于基本犯罪而存在所以只有基本犯罪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这是区别二者的关键所在。

此外结合犯是数个故意罪的结合而结果加重犯的基本犯罪是故意对于加重之结果一般为过失。结合犯有既遂未遂的问题而结果加重犯不存在未遂。

我国刑法第239条第1款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helliphellip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这实际上包括了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是指由于绑架行为而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这里只有一个绑架行为故是结果加重犯。而杀害被绑架人的是指除了绑架行为以外还存在着故意杀人的行为故是结合犯。二者有着质的不同刑法中将其不加区分同样对待恐非妥当。

二结合犯与转化犯转化犯这一概念为我国刑法学者所首创。所谓转化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较轻的故意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行为的变化使其性质转化为更为严重的犯罪依照法律的规定按重罪定罪处罚的犯罪形态。注王彦等著试论转化犯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其特征为(1)转化犯是罪与罪之间的转化(2)转化犯是故意犯罪过程中轻罪向重罪转化(3)转化犯是法律明文规定的。

在我国刑法中除了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外还有一些转化犯如第292条的聚众斗殴罪致人重伤、死亡的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又如第247条刑讯逼供罪致人伤残、死亡的也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转化犯与结合犯相同之处在于其法定性即发生转化的条件、转化后的定罪及处罚均由法律明文规定。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从形式上看结合犯是将两个独立之罪结合为一罪而转化犯是将一个独立的罪转化为另一独立之罪且系由轻罪向重罪转化。其强调的是犯罪构成的完全转化而非结合。从实质上看结合犯具备数个罪过和数个构成要件之行为而转化犯虽然罪过是数个但其行为只有一个。例如聚众斗殴罪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只有一个构成要件之行为mdashmdash斗殴在该行为没有出现严重结果的情况下定聚众斗殴罪但在该行为造成他人死亡时则发生罪的转化mdashmdash构成故意杀人罪。从罪数理论上说转化犯是由于犯罪构成的完全转化因而其实际上只存在一个犯罪构成。所以应该属于实质的一罪而结合犯是典型的法定的一罪即实为数罪但法律明确将其结合为一罪。

三结合犯与想像竞合犯所谓想像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或数个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如开一枪而打死一人打伤一人。想像竞合犯是形式上数罪实质上是一罪。即行为人所实施的危害行为虽然造成了数个危害社会的结果触犯了数个罪名在形式上似乎具备了数个犯罪构成但是由于行为人仅仅实施了一个行为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罪只是观念上的数罪。

应该说想像竞合犯与结合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想像竞合犯只有一个危害行为而结合犯有数个危害行为。其二虽然想像竞合犯也不存在数罪并罚的问题但它与结合犯不实施数罪并罚的根据不同。想像竞合犯是实质的一罪系一行为触犯数罪名但只符合一个完整的犯罪构成构成此罪则不可能构成彼罪否则有对同一行为重复评价之嫌。因此在处罚上想像竞合犯多采用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而结合犯之所以不数罪并罚就在于法律已明文将数罪规定为一罪而只需依此罪定罪处罚。其三结合犯具有法定性其构成、定罪、处罚皆由法律明文规定。法官无自由裁量之余地。而想像竞合犯我国现行刑法未对其处罚作出具体规定就算有的国家如日本在刑法中作了规定其规定也只是原则性的如从一重罪处断。这样就给法官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例如同样采用从一重罪处断原则但是对于如何从一重或判断刑之轻重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方法。日本是先比较法定刑的轻重然后确定应判处的刑罚先比后定法。保加利亚是先分别决定刑罚然后再比较刑之轻重先定后比法。此二者各有利弊但都为法官之自由裁量留有较大的余地且都难以做到精确量刑。注吴振兴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67~68页。

四结合犯与牵连犯所谓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出于一个犯罪目的而实施某种犯罪其犯罪的手段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的一种罪数形态。牵连犯的特征在于(1)牵连犯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行为(2)数个行为触犯不同的罪名(3)数个行为之间有牵连关系即行为人实施的数个危害行为之间具有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手段牵连或结果牵连。

结合犯与牵连犯在行为的独立性上是相同的即具有数个危害行为且数个行为具有异质性。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而结合犯的数个被结合之罪也必须是不同的罪名。此外结合犯中的数个被结合之罪之间有时也具有牵连关系。

结合犯与牵连犯的区别首先在于其是否具有法定性。结合犯是由刑事法律明文规定的当具有牵连关系的两个以上犯罪行为经由刑事法律规定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犯罪之时就成了结合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刑事法律将数个犯罪行为结合在一个条文中但并未规定一个具体、明确的犯罪及法定刑而只是规定从一重罪处断的并不是结合犯而只是牵连犯处断原则的法定化。其次在处罚上结合犯有明确、具体的法定刑系限制法官之自由裁量权而对牵连犯一般实行从一重罪处断皆过多依赖法官之自由裁量。法官不仅能决定量多重的刑还能决定定何罪。再次结合犯中各被结合之罪除了有牵连关系外还有包容关系。最后在刑法理论上牵连犯属处断的一罪而结合犯为法定的一罪。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我国刑法理论界有一种学术上的倾向即无限扩大牵连犯的适用范围较为典型的观点有牵连犯法定化说和牵连犯数罪并罚说。我们认为这一学术倾向至少可能导致两种理论上的误区其一是混淆了牵连犯与结合犯的界限并以牵连犯取代结合犯其二是混淆了牵连犯与数罪并罚的界限从而引致理论上的混乱。

我们认为牵连犯与结合犯均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法定性也正因如此法定性的特征就决定了结合犯不能也不应该为牵连犯所取代在强调罪刑法定原则的今天我们的刑法理论更应该突出结合犯适用的法律地位。在理论上完全没有必要仅仅因为数犯罪行为之间有牵连关系而将属于结合犯形态的犯罪归入牵连犯形态之中。相反我们却应该将虽具有牵连关系但同时又具有法定性的形态归入结合犯形态之中。另外无论是结合犯或是牵连犯均不能实行数罪并罚这是理论之所以有结合犯与牵连犯概念的关键所在如果对牵连犯也可实行数罪并罚那么又何必出现牵连犯的概念呢

五、我国刑法中结合犯规定之完善

综上所述结合犯类型的犯罪社会危害性比单一犯罪要严重得多在刑法上明文规定结合犯使独立成罪而又联系在一起的数个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在整体上受包括的评价。而且由于我国刑法长期以来受宜粗不宜细、宁疏勿密的指导思想和刑事立法技术的局限法定刑罚的幅度过于宽泛。97年修订后的刑法虽对此有所改变但在法定刑的设置上幅度仍嫌较宽。这样就潜藏着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破坏执法统一与量刑平衡的现实危险。增加结合犯可相应减少牵连犯的认定与适用。同时结合犯系将数个独立成罪的行为结合为统一的罪行立法者在立法时就已经将结合后的犯罪之社会危害性程度作了考虑并在有关法定刑的设置上得到了体现法官只需依照刑法对结合之罪的法定刑按一罪适用刑罚而不必实行数罪并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减少了出现量刑偏差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做到量刑平衡。同时刑法上将通常容易同时发生的数个犯罪规定为一罪便于诉讼上一并审理。

因此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并借鉴外国之立法经验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刑法中更多地增设有关结合犯之条款如增设抢劫重伤罪、抢劫杀人罪、强奸重伤罪、强奸杀人罪等等结合犯形态并在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相应的罪名。同时我们应加强对结合犯形态的刑法理论研究在理论上真正划清结合犯同诸如牵连犯等形态的界限。这不仅是罪刑法定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于海明律师

在线 问题仍未解决?1对1咨询为您解答

  • 在线律师
  • 已服务274816人
  • 5分钟内回复